马之千里者的之,马说中之的意思不同的是?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马之千里者的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马之千里者的之,马说中之的意思不同的是?

者,作为助词,有以下用法:

马之千里者的之,马说中之的意思不同的是?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 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

(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之”是文言文当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她(们)”等。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之:代指齐国军队。

③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之:代指狼。

(2)指示代词。译为“这、此”。如: 入之甚寒.。

2.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之”可不译。

(3)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何陋之有? 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4)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即:千里马。

(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如: 久之,目似冥,意暇甚。(蒲松龄《狼》)

3.动词。译为“到,去,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上午5:32
下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上午5: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