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地球磁北极偏移的好处》

2019.1.12

最近地球磁场正在发生快速移动——人类科学家们都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研究人员表示,地球磁北极正在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滑行”,磁北极的移动非常明显,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急于更新世界地磁模型.

我个人认为地球磁北极正在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滑行”的现象产生对我生命的显著进化是件很有意义的帮助作用,这就不必去担心会发生什么不良后果了.至少比磁北极尚未偏移之前的磁场对我生命更有利率达到16.67%.至于这种磁北极偏移现象对他人的生命会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呢?肯定不会错的答案是:天晓得.

.

这是难题,难在物理创新,而非数学建模。本题也是最近将来的能源磁北极、交通、通信等高科技事业的一大走向。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笔者认为,低温效应、瑟尔低温效应、激光低温效应,唯象论嫣然力不从心。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需唯方法论(唯本论)或超对称论,把实体与真空互因起来,才能把基础物理推向纵深。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先简介低温效应概况。然后,给出新视野解释,可先睹为快。回头,可慢慢咀嚼概况。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笔者以图题记:朱棣文的激光制冷效应是对人类文明的最杰出贡献之一,绝不亚于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当然也卓越)。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涉及低温效应的概况(1~6)1.关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摘要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所有原子量子态都束聚于同一量子态,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以下简写BEC。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1920年代玻色和爱因斯坦以玻色关于光子的统计力学研究为基础,对这个状态做了预言。玻色和爱因斯坦的研究结果是遵守玻爱统计论的玻色气体。玻爱统计论描写玻色子的统计分布。如光子-氦4原子可分享同一量子态。爱因斯坦推测,玻色子冷却到超低温会塌陷到最低的量子基态。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1938年彼得·卡皮查、约翰·艾伦和冬·麦色纳发现,氦-4在降温到2.2 K时成为超流的新液态。超流氦有许多不寻常特征,比如黏度为零,漩涡是量子化的。很快人们认识到超液体是BEC。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康奈尔和威曼发现,气态BEC呈现出许多超流体特性。真正的BEC是康奈尔和威曼在天体物理实验室联合研究所于1995年6月5日制造成功。他们用激光和磁阱蒸发约2000个铷87原子气,降温170nK后,获得BEC。四个月后,麻省理工的沃尔夫冈·克特勒使用钠-23独立地获得BEC。克特勒BEC比康威多100倍原子,可观测不同凝聚间的量子衍射。2001年康奈尔、威曼和克特勒共享诺贝尔物理奖。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磁北极,地球反磁对地球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2003年11月因斯布鲁克大学的鲁道尔夫·格里姆、科罗拉多大学鲍尔德分校的德波拉·金和克特勒制造第一个分子BEC。

2016年5月17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国立大学团队首用人工智能制造BEC。人工智能在此项实验中的作用是调节要求苛刻的温度和防止原子逃逸的激光束。

常温下气体原子象台球,原子间以及与器壁间碰撞遵从经典原理;但低温下原子运动遵从量子原理,由德布罗意波描述,BEC的λd小于原子间距d,BEC性质取决于自旋量子数。

玻色子具有整体特性,低温时集聚到同一量子基态;但费米子具有互斥性,不能占据同一量子态,其它费米子就得占据能量较高的量子态,原子中的电子就是典型的费米子。

1924年玻色和爱因斯坦就预言BEC:超低温原子足够慢会集聚到同一量子态,所有原子全同整合化。按λd=h/mv,粒子越慢波越长。温度足够低的原子波长与原子间距在同一量级,物质波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全同态,由1个原子波函数即可描述; 到0K热运动消失,原子是理想的玻爱冷凝态。

BEC用于降低光速:BEC非常不稳定。BEC与外界极微作用到超临界温度,分解为单一原子态,故短期内尚不能进入应用。BEC很难理解很难制作,但有许多趣特性。可以有异常高的光学密度差。BEC折射系数非常小,因为密度比固体要小得多。激光可改变BEC原子态,对一定频率的系数骤增,光速在凝聚内会骤降,降到数米每秒。自转的BEC可作为黑洞模型,入射光不会逃离。凝聚也可用来冻结光,被冻结的光在凝聚分解时又会被释放出来。

2.关于激光低温效应的摘要

即激光冷却。利用激光和原子相互作用减速原子运动,以获得超低温原子的高新技术,因为冷却和捕捉中性原子,比捕捉离子更困难 。

初步原理:利用激光和原子碰撞来减速原子以获得超低温原子的高新技术。这一技术早期是为了精确测量原子参数,用于高分辨率激光光谱和超高精度量子频标(原子钟),后来成为实现原子BEC关键实验方法。20世纪初人们就注意到光对原子有辐射压力,在激光器发明后,才发展了利用光压改变原子速度。

应用:原子光学、原子刻蚀、 原子钟、光学晶格、光镊子、BEC、 原子激光、高分辨率光谱以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等。激光可在极短时间极小范围使被照物接受极高能量,故可进行金属焊接和施行人体手术等。

理论发展:当原子在频率略低于原子跃迁能级差且相向传播的一对激光束中运动时,由于多普勒效应,原子倾向吸收对自己的反向光子,对同向光子吸收几率小;吸收后的光子将各向同性地自发辐射。两束激光的净作用是产生与原子运动反向的阻尼力,从而使原子的运动减缓而冷却下来。

1985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菲利浦斯willam D.Phillips和斯坦福大学朱棣文Steven Chu首先实现激光冷却原子,获24nK钠原子气体。 又用三维激光束形成磁光阱将原子囚禁在小区域加以冷却,获得更低温度的光学粘胶。

新方法不断涌现,著名的有”速度选择相干布居囚禁”和”拉曼冷却”,前者由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柯亨-达诺基提出,后者由朱棣文提出。利用这种技术分别获得低于光子反冲极限的极低温度。此后还发展了磁场和激光相结合的冷却技术,如偏振梯度冷却、磁感应冷却等等。 朱棣文、柯亨-达诺基和菲利浦斯获1997年诺奖。

3.关于超流效应的摘要

明确一点,超流态↹BEC↹超导体。

30年代就已发现液氦4降到2.17K时从常流体突变为超流体。卡末林·昂尼斯实现液氦以后,对低温物理学逐步深入,又发现低温超导和低温超流。 直到1970年代,英国安东尼·莱格特发现氦3原子对与超导金属的电子对相似。才从根本上解释了氦是如何互动进入超流有序态。

超流现象是宏观量子效应。由于BEC, 氦原子抱成一个团。超流正是这种抱团现象。玻色子体系不受泡利原理的限制,粒子总是自发向低能级跃迁,玻色子喜欢基态凝聚,这是超流现的基本原因。

超液氦4的量子效应(费米子变玻色子) :①能沿内径0.1微米的毛细管畅流而不呈粘滞性,为卡皮查1937年观察到,称为超流性。 ②如果用细丝悬挂薄盘浸入液氦,让圆盘作扭转振动,则盘的运动将不会受到阻力。 ③当液氦由容器A中通过多孔塞或毛细管流出时,当升高A内温度时,液氦液面将上升,若是毛细管,则有液氦喷出,故也称喷泉效应。 ④液氦还具有极好的导热性,热导率为室温下 铜的800倍。

微观粒子除了坐标空间动量,还有内部自旋角动量。把它看成小陀螺,有一小磁矩。费米子爱互斥,因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状态只允许填一个粒子。玻色子爱吸纳,各状态填充数不受限制。温度降到特定值后,越来越多的玻色子动量为零。这现象叫BEC。

这里的凝聚是动量凝聚,是凝聚的超高密液体。分子转到零动量态,使它们的流动性突变。液氦4是变相的玻色子,在2.17K以下的超流转变就是BEC。

BEC物质就是超导体和超流体,其实是半量子态,费米子玻色子化可在狭小空间大量凝聚。外核是BEC超流,内核是中微子超流,都是高密大质量形态。

超流体是超低温下具有奇特性质的理想流体,即流体内部完全没有粘滞。超流原理的应用尚在研究中。

2002年德科学家实现铷原子气体超流态与绝缘态的可逆转换。科技界认为该成果将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带来重大突破。此成果被中国两院院士评为2002年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4. 瑟尔效应的摘要

新视野提示:

本节的实验细节是弥足珍贵的,反映俄罗斯科学家的智慧与科学精神,加粗部分,是笔者的处理,对下文的理解很重要。瑟尔效应,即磁力vs引力的效应。故笔者把瑟尔效应叫做“磁引转化效应”,相应解释的物理方程,叫“磁引效应方程”,与光电效应方程媲美或兼容。

下面这段话,不是神话。早在1965年,瑟尔就结合了SEG的技术,制造出反引力飞行器 (IGV: Inverse Gravity Vehicles),并完成飞行测试。IGV可以制造成任何尺寸,而且半小时内就可以从英国飞抵日本,时速高于19000公里!

▲瑟尔反引力飞碟(外径11米,工作直径3米)

下面是瑟尔效应发电机(SEG)的研制,资料来自莫斯科127412Izhorskaya13/19,俄罗斯科学院, 高温研究院。

2004年,俄罗斯科学院对实际大小的SEG(瑟尔发动机)进行仿制和测试,因其结构为单层机且定子转动转子固定模式有别于SEG,因此简称为俄国MEC。

测试报告:磁力-引力效应的实验研究。

在这篇论文里, 给出了磁力-引力效应的实验研究结果:在研究设备的15米范围内,测量到了巨大的磁场与温度的变化。

对于检测旋转磁场系统的非线性效应, 外界一直都有非常大的兴趣. 这种效应在瑟尔发电机-或者说瑟尔效应发电机(SEG)中可观测到.

SEG是由3个同心圆环和环绕各个圆环转动的滚筒组组成的. 所有部件都是基于瑟尔的幻方法则制作的. 滚筒们环绕着这些同心圆转动, 但互相之间没有接触. 圆环和滚筒们都有各自的主要磁北极和磁南极. 显然, 滚筒的磁北极被同心圆环的磁南极吸引, 反之亦然.

滚筒们和同心圆环都有相似的层次结构. 最外层的是钛(怎么不是铜?), 然后是铁, 尼龙, 最里面一层是用钕做的.

瑟尔认为,钕发出电子穿过其他元素. 如果没有尼龙, SEG就会像镭射发出脉冲电流,然后停下再积累,再发出脉冲电流。尼龙像控制闸门, 维持平稳电子流.

在对圆环与滚筒的磁化过程中, 用了恒量和变量的磁场,在圆环和滚筒的表面上形成特殊的正弦波磁场。滚筒波形磁场作用是:①自发的绕环转动, ②重量减轻, ③递增动力。

只有特殊的几何构造, 现象才会发生. 当实验设备在临界条件运转, 一些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也会出现。

实验结果与分析

这个磁力-引力转换器,建在实验室地上3个水泥支柱上. 天花板高度3米, 公共工作面积100平米. 除了由铁和水泥做成天花板, 紧邻这个磁装备系统处有一发电机和电动机.

这些电机含十几公斤铁,可能会影响到装备的磁场格局。 这个装置是由电动机带动并加速转子的转动来启动. 转子的转速被平稳的提升, 直到电动机上的电表显示出零或负值时,说明电路中存在方向电流.

这个反向电流在转速大概550rpm的时候被侦测到了.在转速200rpm的时候,整个装置的重量变化能被位移表14测量到. 之后,通过电磁摩擦离合器, 电动机和装备完全分离. 并且普通的发电机连接到了可变换电阻负荷上.

转换器的转子继续自我加速并且当接近到转速550rpm的临界模式时, 装置的重量发生了迅速的变化. 平台重量变化vs转速装置重量变化,除了取决于转速外,还取决于发电机输出了多少电到负荷于施加的定向高压.

我们在图4中看到, 在最大输出功率处,也就是6~7kw时, 整个装置重量(初始毛重Gi=350kg)变化△G达到的35%. 施加超过7kw的负载则会导致转速的逐步降低并且退出自发模式, 导致转子最终完全停下来.

平台的净重Gn可以通过施加高压电到距离滚筒表面10毫米的定向环形电极上来控制. 当高压电在20kv以下时(电极是负极), 发电机能提升发电功率到6kw以上,但这并不会影响ΔG ,如果转速被保持在400rpm以上的话. 这个效应的紧缩现象和滞后现象(残余感应)都被观察到了.

图4展示了磁力-引力转换器(以下简称转换器)的加重(+G)和减重(-G)模式 vs 转子转速. 局域性的平台重量变化的效应是可以反转的, 这和转子转动的方向有关, 并且反转的效应有同样的滞后现象. 顺时针的转动会导致临界模式发生在550rpm处, 并且产生和引力的矢量方向相反的排斥力.

相对来说, 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则会导致临界模式发生在600rpm处(round per min,转/分钟), 并且产生和引力的矢量方向相同的力. 这两种模式在达到临界模式时有50-60rpm的差距.

有必要提到一点, 就是在临界值550rpm以上的区域很有趣, 但是应为一些原因, 这些区域的相应研究未能实行. 有必要注意的是, 可能还有其他的共振模式适合更高的转速, 并产生显著的有用的负荷能力和重量变化.

从理论假设看, 采集的机械能对转换机的磁系统的参数和转子的转速的依赖性有着非线性的特征, 并且收获的效应没有最优化.

从这方面来看, 如何实现功率输出的最大化,和重量变化的最大化, 和转换器的能源来源问题, 在实际应用和科学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对这个转换器实验品来说, 因为磁系统是由不同的磁片组成的, 所以机械性的耐久力不足,使得更快的转速不可行. 图5详细的解释了平台重量 和输出到阻力负荷上的功率对转子转速的依赖性. 图示包括了定向高压开启(图上方) 和定向高压关闭(图下方)模式.

在顺时针转动时,从启动到进入自发状态,需要约1.5分钟,用来启动的电动机功率是2kw,转换器的轴功率减少了10%,在到达临界模式之550rpm时,平台毛重变化量△G=+/-30%.

当转换到共振模式时, 转速迅速提升到590rpm, 并且重量变化达到+/-35%. 这时, 能听到一个让人不舒服的高频轰鸣声. 在图5中, 这个点就紧靠临近点之后.

在达到590rpm后, 第一步的1kw的电阻负荷连接到了发电机上. 轰鸣声一度停止了, 转速减少的很快, ΔG也发生了变化. 当转速又开始提升时, 第二个负荷又连接上了, 这时转子转速稳定在590-595rpm之间. ΔG继续变化. 负荷以1kw的增量逐步开启, 直到总负荷6kw. 所有的开启时间间隔都相同, 并大概是10-30秒. 12-15分钟后, 转速瞬间提升了, 然后达到了完全稳定状态.

以毫无疑问的可重复性, 这个转换器在3个月之内进行了超过50次试验. 应该注意到, 在图5的曲线转角处a1,a2,a3,a4,a5, 转速会加速提升, 如果发电机没有再增加负荷, 在这些点处转速就会继续提升. 需要2倍的负荷来使转速回到以前的转速模式.

其他有趣的效应包括, 当转换器在黑暗的房间工作室, 能在转换器的转子周围观察到电晕形状的放电现象. 电晕发出蓝-粉色的光, 并且能闻到臭氧的独特味道.

在图6中, 电离云覆盖了圆环和转子的区域, 因此便呈现环形的形状. 在转换器周围的电晕放电现象在滚筒表面上的电晕发光背景中, 我们分辨出了一个波形图像.

在滚筒旁边有一些更亮的条纹状黄白色的放电现象(弧形电晕),但是听不到特有的声音。

在圆环和滚筒表面上完全看不到弧形放电会导致的腐蚀伤害. 前面有一个没提到的细节是:

在装备附近,出现一些垂直的“同心圆磁墙”.

我们注意并测量了这个在转换器周围15米内的不寻常的永磁场. 俄罗斯产的磁表F4354/1被用来测量这些磁场. 这个磁表用了放置在铜屏蔽内的霍尔效应感应器(来探测磁场强度)。

一个和装置中心处于同心圆,并且有着磁场强度逐步递增0.05T (特斯拉)的磁流区域被测量到了. 这些磁墙的磁场矢量方向和滚筒的磁场矢量方向是同心圆状态.

这些区域的结构让我们想起了向水面仍石头时产生的环形波痕.在这些区域之间,这个能随身携带的磁表没有探测到非正常磁场.

这些递增磁场强度的层,无损耗分布在离开转换器中心约15米的区域之内,并且在区域之外迅速减少。

这些磁墙层的厚度大概是5-6厘米. 各个磁层都有非常尖锐的边界, 各个磁场的间距大概为50-80厘米, 越往外,间距越大.

我们观察到了这个磁场的稳定的图像, 并且在装置的6米高的上方也有这个磁场。在2楼以上, 没有进行测量. 类似的磁场图像在实验室的外面也观测到了, 它直接通向街道,并在地面上.

这些同心圆的墙是严格的垂直方向并且没有能感知到的失真. 图7是在实验室中的转换器和同心磁场的排列示意图. 实验室中的转换器放置和磁场格局示意图.

我们还发现:

在转换器周围,出现了反常降温现象:本来实验室的背景温度是22(±2)℃,却下降了68℃,同样的降温现象也发现在同心圆的磁墙中。

我们用了普通的酒精温度计来测量磁墙内的温度, 温度计的惯性显示大概要1.5分钟. 在这些磁墙中, 我们甚至可以用手感觉并分辨出温度的变化(意思说可以用手感觉温度来看到磁墙).

当把手放到磁墙内, 手马上感到非常冷. 相似的现象在装置上方也能观测到. 比如在实验室2楼, 尽管实验室有着钢筋混凝土的天花板, 并且在实验室外面也能观测到.

同心圆磁墙和它附带的温度效应在约200rpm转速的时候就开始显示出来了, 并且会随着转速的递增而线性的增强,直到达到临近模式.

没有进行600rpm转速以上的测量, 因为我们磁系统会毁坏了. 这一段是安全技术的关键,从现象可以说明是将热能转化为了机械能。

虽然这似乎违反了熵增原理(物理新视野注:即能量自然耗散法则),但我怀疑在这转化过程并不是1:1(即对等)的,很有可能消失的热能要大于转化的机械能,就如同裂变和聚变反应中的质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一样(新视野注:即所谓的质量亏损效应)。

从总体上而言,熵仍是增加的。 这种东西在大气圈内应该是非常有用的东西,能够解决人类能源短缺的问题。

但应该无法应用到宇宙航行,因为无法从宇宙温度中获得热能,宇宙飞船仍然需要自带能源。

我们所获取的所有实验结果都极端异常,需要一些理论上的解释.

不幸的是:除了重量变化之外,在现有的物理学框架框架,无法诠释上述的实验现象。

有可能可以把重量变化理解成局域性的引力变化, 或者是反重力排斥作用.(我们)没有进行直接确认牵引力是否存在的实验,

但是以上两种解释都不符合现代物理学的范例.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空间扭曲考虑进去,有可能可以重新考量引力标准理论了.比如说, 克尔米(Kerr metric)通常用来表述在轴对称旋转体外表的场, 并且正旋转和负旋转,以及向前的时间方向和向后的时间方向都是有区别的[8].

检查一下:是不是物理真空是这些现象的能源,会获得更好的解释。因为麦克斯韦的应力-能量张量(Maxwell Stress-Energy Tensor),在转换器周围发生复杂的变化。

从现代物理, 转换器磁系统的生电现象和发光现象都不是完全明了.磁墙和热墙的现象可能可以联系到在因感应旋转的转子的变动磁场而产生的磁化等离子附近区域而激发的阿尔芬的磁-声 波 (Alphen’s magnetic-sound waves)[9].

有可能,周围的空气分子和转换器发生了能量转换.目前,对互动机理和能量转换, 我们还无法给出明确的描述.但是没有相对论的因素,我们完全没法给这些现象找一个稳固的物理理论.(翻译注:意思说不把相对论考虑进去,比如时间-空间等因素,就没办法解释了)

总之要强调的是,我们还根本没有研究在转换器周围必然已经发生的一些生理影响的效应,和一些变种的实时流效应(real time stream effect).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从未被研究过的,尽管瑟尔自己有提到过他自己被SEG的辐射治愈过.(瑟尔说过他曾经被热油烫伤了脸和脖子, 但2个礼拜就恢复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疤痕, 如果没有SEG他就毁容了).我们自己的实验经验让我们只能做谨慎的假设,短时间(十几分钟)的停留在以6kw功率工作的转换器旁边没能产生能观测到的影响.这篇论文仅仅是个开始。

5. 库伯对与BCS理论

巴丁(B)、库珀(C)和施里弗(S)三人,因为提出超导电性的BCS理论而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BCS理论并无法成功的解释所谓第二类超导即高温超导现象。

库伯对,是电子在处于超导态时通过晶格振动的声子,在动量空间形成的配对态,电子通过声子传递互相吸引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电子能够在动量空间配对从而由费米子转化为玻色子即库伯电子对。

本质上来说超导现象正是对应于动量空间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和玻色子的超流是一个起源,而库伯电子对充当了费米子向玻色子转变的桥梁。

BCS理论,把超导现象看作是一种宏观的量子效应。它提出, 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经由声子配对成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

6. 声子的概念与BCS理论、BEC的关联

声子(Phonon)是晶体中晶体结构集体激发的准粒子,化学势为零,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是一种玻色子。

声子本身不具有物理动量,但是携带有准动量hq/2π,并具有能量hω/2π,其中h/2π为约化普朗克常数。

根据南部-戈德斯通定理:任何连续性整体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必对应一个零质量玻色子。

声子就是平移对称性被晶格的点阵结构自发破缺以后对应的玻色子。

声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导致BCS超导的关键机制。

关于低温效应的唯本论解释1. 笔者对虚构声子的解释

按超对称原理,笔者认为——声子源自南部-戈德斯通定理:任何连续性整体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必对应一个零质量玻色子——只是强制离散性的大粒子与费米子具有连续性。

理由是:既有德布鲁伊物质波、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就可直接把原子、分子、晶胞或晶格,看成物质波,直接转换为光量子参量即可,没有必要捏造一个虚粒子。

例如,氢气声波的传播子,既有氢分子也有光量子。氢分子物质波,可激发电磁波。

假设氢分子以v=340米/秒震荡,因为激发的是电磁波,就视同一个自由电子以v切割质子磁力线而激发电磁波。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1个费米子动能激发1个光量子的辐射能,氢分子波长为:λ=2hc/mv² =3.8米。

就是说,机械波震源,即激发机械波,也激发电磁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超对称关系,这样与卡西米尔效应一致,就这么简单。

▲氢分子振幅很大vs电磁波振幅很小。

2. 笔者对玻爱凝聚态(BCE)的解释

虽然BCS理论获得诺奖,但无法解释高温超导,其致命瑕疵是虚构的声子根本不存在。

其实,用热力学第一定律于光电效应方程,就可以简明扼要的解释清楚。

当氦原子气体,被周围的多束激光照射之后,就好像被囚禁起来,其震荡速度当然会有原来约v₀=500米/秒突然降到v=0.01米/秒左右。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氦原子的平均动能vs热力学温标,即:½mv²=3×½kT,此温度为:T=mv²/3k=(4×1.66e-27)×0.01²/3×1.38e-23,即:T=1.6×10⁻⁹K=1.6nK。这就是激光制冷的基本原理。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按随同电子求出氦原子物质波的波长:λ=2hc/mv²=1.46×10⁹米,光子半径为:r=λ/2π=2.3×10⁸米=23万千米。

而原先常温常压下的氦以v₀=500米/秒的物质波波长为:λ₀=2hc/mv²=5.8米,

前后倍比:β=5.8/(1.46e9)=4×10⁻⁹,气压为:p=pβ=1.013e5×4e-9=4.1×10⁻⁹[N/m²],几乎是绝对真空了。

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求半径为R=0.1m的球表面积承受的压力:F₀=4πR²p₀=1.3×10⁴N。

而核间斥力:F斥=m*c²/r=9.96×10⁴N。F斥 vs F₀在同一数量级,由此可见,BEC超流确实是超大密度的凝聚态流体。

3. 笔者对瑟尔低温效应的独家解释

由于电磁感应的电磁能,就是电子以电机转速切割质子磁力线,电子动能Ek与电子电功W与超对称,Ek=W,即:½mv²=I²Rt=UIt…(1)。

这里只考虑能量守恒的大格局,只讲原理。没有必要考虑有关电磁技术参数的具体细节。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起初电机转子的电子物质波激发的电磁波波长:λ=2hc/mv²…(2)。

按俄罗斯科学家的SEG模拟实验,电机转子临界转速550rpm,即电子或质子电荷的额外线速度为:v=2πRω…(3)。

其中,ω是电机转速,R是转子半径,2kw电机转子半径约0.1米。则该电子或质子物质波的速度为:v=2π×0.1×550/60=580米/秒。

1个电子或质子物质波的动能:Ek=½mv²…(4)。所激发的光子波长:λ=2hc/mv²…(4)。

由于电子质量很小,只考虑普朗克常数限制下核子的贡献,即只考虑公式(4)用于核子:速度v=58m/s,质量m=1.66×10⁻²⁷kg。

核子激发的光子与SEG转换器附近空气分子中的原子碰撞,这里以氮原子(N14)为样本。

根据超对称原理,核子新增的动能,激发真空场中的光子辐射能,环形结构的SER各向辐射并迫使氮原子降速,进而有降低氮原子温度与真空场升力效应(即所谓的反引力效应),写成超对称文字表达式:

核子动能增量vs核子光电效应vs原子低速效应vs原子温差效应vs真空场升力效应。

我们有:½m'(v’₀²-v’²)=½mv²…(5),

氮原子质量:m’=14m,先求氮原子的初速v’₀,根据热一:v’₀²=3kT₀/m’…(6),

式中,原温T₀=273.15+22=295.15K,氮原子质量m’=14m=14×1.66×10⁻²⁷=2.3×10⁻²⁶kg。

代入(6):v’₀²=3×1.38e-23×295.15/2.3e-26,即v’₀²=√53.1e4=729米/秒。

氮原子的瑟尔效应速度为v’,也是我们急需的目标速度。解(5):v’²=v’₀²-mv²/m’…(7)

代入参数有:v’²=729²-14⁻¹×580²=45e4,于是:v’=√50.74e4=712米/秒。

氮原子的降速比:η=(v’₀-v’)/v’₀=2.33%。

根据(6)有:T’=m’v’²/3k…(8),温度与速度平方成正比,换句话说,速度略有下降,平均温度大幅度下降。将v’值代入(6):

T’=2.3e-26×712²/(3×1.38e-23)=281.6K,即平均温度降低了:295.15-281.6=13.6℃。

俄罗斯科学家SEG实验温度降低值为68℃,同心圆磁墙附近的最大降温。就整个转换器附近空间而言,平均降温13.6℃逻辑上说得通。

现在来探讨真空场升力效应,思路是:氮原子降速比=负压差比=真空度=大气压强降压比。

这里需要知道俄罗斯人的SEG同心圆磁墙有效空间的容积V。SEG图片的同心圆磁墙的半径R=2米,据称高度上到二楼6米处有人体感应,甚至室外附近街道处也有感应。故保守一点设定效应高度:H=6m。

瑟尔效应的主控容积:V=πR²H…(9),代入本数据,有:V=3.14×2²×6=75.36米³。

其瑟尔效应的主控表面积:A=2πRH…(10),代入本数据:A=2×3.14×2×6=75m²。

该容积附近负压差:△p=p₀μ…(10),p₀是标准大气压强:△p=1.013e5×2.33%=2360N/m²

该容积上向压力或升力:F=A△p…(11),可计算:F=75×2360=1.77×10⁵N=17吨。

即:只要有2千瓦的电动机启动,即便启动后不切断能源供应,也可以产生17吨的升力。

瑟尔效应发动机,利用的是低温效应产生升力,而不是利用喷气式发动机的高温效应。

读者不能对比一下能效比,即可得出瑟尔效应的巨大震撼力,即可预测飞碟的前景,可能根本不是天方夜谭,还是未来的高科技。

小结:

超导效应的本质,不是库珀电子对或BCS声子理论所产生的玻色子化效应,而是各向光子激发源激发的光子碰撞原子产生降速而急剧降温的特殊模式的康普顿效应。

俄罗斯科学院高温研究院的瑟尔效应发动机的模拟实验,充分说明:利用低温效应,可以充分发挥真空引力场的巨大潜能,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极高的能效比,但这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熵增加原理。

物理新视野的超对称或唯本质的方法论,就是基于真空场之本质,是导致宇宙万象的第一推动力,并借助经典动力学与爱派量子论,诠释了国学经典的最高哲学——色空亦空,四大皆空,聚则成器,散则成气。

Stop here。物理新视野与您共商物理前沿与中英双语有关的疑难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4日 下午9:07
下一篇 2022年5月24日 下午9: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