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明朝的制跟君主立宪一点关系都没有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不但不是君主立宪制的产物,反而是专制君主制下的怪胎。明朝后期文官的流氓化并不能证明明朝的君主已经丧失了权力,个别君主的软弱无能并不代表在这个下,君主真的成为了毫无权力的国家象征。

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制,在政治学中,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政体,这种政体的特点是君主仅仅是国家的虚位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但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治理国家的内阁由议会并对议会负责,而议会则由选民选举产生,换句话说,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是对议会和选民负责的,而明朝的内阁则只是对皇帝负责,权力主体完全不一样。

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制制下的内阁对议会负责,而非君主)

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目前的英国就是实行的君主立宪制,人民先用选举的方式选出议会,议会中的多数党在组成内阁,多数党的党魁成为首相,在一切都尘埃落定后,首相才回去觐见女王,虽然女王名义上有拒绝的权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从未发生过。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所做的仅仅是接受人民的选择并履行仪式,他个人对首相的看法无足轻重。

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反观明朝,内阁完全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皇帝可以随时罢黜内阁成员,比如明末的崇祯帝,就是将内阁首辅像走马灯一样的更换,崇祯皇帝的权力无疑要远大于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实际上,明朝的君主权力不但没有变小反而是更大了,在以前,还有宰相牵制皇权,宰相可以代替皇帝进行决策,皇帝要想更换宰相也要与大臣商议。到朱元璋废除宰相后,文官集团的势力大幅减弱,到了朱棣,虽然设立了内阁予以弥补,但是内阁首辅的权力远小于宰相,其作用更多是咨询而非决策,除了张居正这种特例,别的内阁首辅只需皇帝一张纸条就可以罢免。此外,内阁还受司礼监的牵制,皇帝在文官和太监中周旋,通过政治斗争、挑拨离间的方式巩固自己的皇权。明朝的种种现象,不但不是君主立宪制的特征,反而是地地道道的专制君主制。

之所以明朝内阁制会给人君主立宪制的错觉,无非是很多人认为明朝末年,文官们总是欺负皇帝,皇帝不敢处罚,由此断定皇帝已经丧失了权力,这是完全错误的。皇帝有没有权力要看法律如何规定,而不是看皇帝的实际表现,如果皇帝是个低能儿弱智,那么它计算大权独揽也毫无意义。实际上各国的末代君主都是软弱可欺的怂包,无论是路易十六、尼古拉二世还是末代皇帝溥仪,南唐后主李煜,他们都被臣子玩弄欺骗,但你能因此就说他们的国家都是君主立宪制吗?

(溥仪在弱也不代表大清是君主立宪制)

核心的区别在于在君主立宪制下,你这个皇帝就算再精明强悍也不能影响议会,也不能干涉立法,你的才干高低并不能影响政局分毫。而在明朝,如果是天启这样的糊涂蛋,自然文官太监可以掌握权力,但如果碰上朱棣这种强人,他们就只能做皇帝的奴才。专制君主制下,皇帝的权势主要看皇帝的能力大小,而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怎么做,结果还是没有任何权力,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内阁制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明代的内阁制度,起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初定天下,固定了中华的行政版图,对外,他采取了武力与怀柔并济的措施,征伐北元残部,进攻哈喇和林,其所到之处,兵强势盛。对内,他亲力亲为,在处理琐碎的政务上,尤是如此,洪武十三年,为了保障皇权的稳定,也为了创立一个新的权力结构来进行国家的运转,朱元璋忍痛杀了其忠心耿耿的宰相胡惟庸。

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在彻底的对帝国官僚体系进行了一次净化后,朱元璋也顺理成章的废除了宰相一职,他希望能够将国家事务按类、按部就班的分给六部进行运转,自己则掌握大权,进行裁定决策,据史料统计,由于朱元璋对国家事务做到了几乎事无巨细的处理,其每天能够处理高达两百多件的奏疏,这几乎就耗尽了他一天的时间和精力,后来,他认为应该酌情设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的特点是,非定设、非定员、具备优秀的文字能力、不能够有涉及政务的权力,同时,进入的人员还要有一定的资历,如此甄选,很快就有一些人进入了朱元璋的视线,后来朱元璋定了四个人作为文职顾问,这四个人的职能仅仅就是为皇帝进行文字的润色,为皇帝进行代笔、阅读或解读奏疏的工作,他们被称为四辅官,其中出名者如宋讷和刘三吾,但是仅仅过了一年,朱元璋便废四辅官,他显而易见的仍是不希望他人参与皇权最高阶层的政务,显然,四辅官只是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却为后来的内阁之路打下了基础。

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明初在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改用四辅官而又证明不副职任之后,乃改用内阁制度以作为皇帝的辅政部门。

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内阁本来并不是一个机关部门的名称。最早,朱元璋使用翰林院的学土、编修、检讨、修撰、侍读等所谓文学侍从官员来协助做一些文墨工作。具体职责是帮助皇帝阅看各机关送来的章奏和执行封驳的工作,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处理意见等等。这些人并不能参与重大政务的研究,更不能独自处理什么问题,仅是由于他们经常在宫廷殿阁之内工作,随时听候皇帝的传呼差使,逐渐才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大学上。彼调来的人有的便被称为“入阁”。

初期内阁的职权完全不能和原有的中书省相比拟,内阁大学士更不同于丞相,当时规定,内阁大学士之下不得设置任何宫属僚佐,内阁大学士本人也不过是五品小官,仅能遵命办事,不得干预各机关的事务,不得参署诏令,更不得以部门或个人的名义发出任何指示命令,各机关奏事也不许关白内阁。可见,当时的内阁完全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所谓大学士也不过是一些与皇帝比较接近的文书工作人员而已。他们的职任仅是“详诸司奏启”,只能使用“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的名义,可见纯是事务性的,而非政务性的职务。洪武时期的内阁及其大学士,“职卑位微”,“帝方自操咸柄,学士鲜所参决”。

朱元璋一反自秦以来将内侍人员逐步升格为正式朝官的做法,而是将已定型的国家机关和职官重新贬降为侍从。这样的模式曾经维持到他去世为止。其所以能勉强试行了十多年,主要是由于朱元璋本人具有着不同于其后代皇帝的优异条件,他“肇迹民间”,“备历艰难,饱谙物态”,作为创业开国之君享有极高的权威,又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和才能,并且极勤于政事,所以能够以这样的体制推动当时国家机器的运转。但这是变局而非常局,可以适用于一时,而难垂诸久远。因为,由一个全能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大权独揽,小权不放,事必躬亲地履行全部统治职能,事实上是绝难世代相承的。

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的实际职权便已发生明显的实质性变化。朱棣采取一种渐进的过渡形式以修正其父手订的中央辅政体制。他在篡位胜利之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精选了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黄淮等七位年轻有才能的士人进入内阁,并对他们放手重用,在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上,都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论议国家的核心机密。终朱棣当政的永乐时期22年,内阁学士的品秩仍然是不高的,一直都不过是正五品的官阶,但实际上,他们经常能参与对重大政务的研讨,甚至对于六部的要政,也可以在御前进行更高层次的审议,以供皇帝参考。

到了洪熙(明仁宗朱高炽)、宣德(明宣宗朱瞻基)以后,情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内阁的地位和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为朱高炽和朱瞻基登位时,朱棣时期任用的内阁大学士如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人都还在位,以前朝旧臣元老的地位和熟谙政务的身份辅政,年幼的皇帝不能不把很多政务交给内阁办理,内阁的权力就逐渐加重。及至正统(明英宗朱祁镇)以后的历届皇帝,差不多都是荒怠懒惰或宠信宦官的人,有人20余年不上朝办事,国家的日常事务更只能推给内阁办理。本来规定,内阁只能承旨办事,内阁大学士不过是备顾问的辅助人员,但事实上,他们逐渐担任了代替皇帝草拟诏令敕浩的工作,还负责起草批复奏章的“票拟”任务;本来规定,六部及其他国家机关均由皇帝直接领导,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和权力均远较六部尚卡低(原来规定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官,尚书为正二品官),各单位有事不得关白内阁,但后期的大学士有些兼任尚书之职,有些还享有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崇高政治称号,官阶又更定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有事只好请示内阁大学士,又演变为实际上是内阁属吏的状况,基本上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六部的办法。在内阁大学士中又按地位高低顺序,分为首辅、次辅、群输,首辅“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在这种情况下,便相继出现了像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样的“权相”。朱元璋关于永废丞相的规定事实上被完全破坏了。

内阁政治地位的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掌有了“票拟”之权。所谓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掌握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职权,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代言之司”,所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皇言”。“各衙门章奏留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但是,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当时叫做“批朱”)。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现在所拟“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时期,三杨所拟的“票拟”,万历前期,张居正所拟的“票拟”,差不多都转化为“批朱”的蓝本,阁权之重、阁职之隆,自不待言。但在正统以后,诸如成化、正德、隆庆、天启等朝的皇帝都特别宠。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4日 下午7:03
下一篇 2022年5月24日 下午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