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翻译,六国论齐燕赵破灭的道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翻译?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认为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六国的弱小或是秦国的强大,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翻译,六国论齐燕赵破灭的道理?

出自六国论 意思是:(赵国曾经跟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二(次)而胜了三(次) 附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登记》一词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僻不当道者(同上)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余所不至也(我,代词)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同“于”,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等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3、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阻隔)

4、皆不可限以时月(限制)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限度)

道:

1:道皆砌石为磴,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路,名词)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6、万户侯岂足道哉(说)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有,与“无”相对,动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下午4:06
下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下午4: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