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无闲田,四海无闲田,怎么解释的答题?

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四海无闲田。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全诗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赏析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

四海无闲田,四海无闲田,怎么解释的答题?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上一句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四海无闲田,怎么解释的答题?

1、出处及原文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悯农》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作者介绍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是: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扩展资料

1、出处及原文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悯农》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作者介绍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四海无闲田”意为: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全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

原诗:

《悯农二首.其一》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扩展资料: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唐代诗人李绅。他自幼敏而好学,20岁便中了进士,可谓才学出众,皇帝赏识他的渊博学识,特意招他来做翰林学士,可见对他的器重。

一年夏天,在仕途小有发展的李绅回到故乡亳州探亲访友,偶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正巧他准备回朝奏事路经亳州。李绅与李逢吉是同榜进士,且二人在吟诗作画上有着深厚的交情,此次久别重逢,自然要团聚一番。

二人相约登上城东的观稼台,一同眺望远方,一时间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李绅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感悟。他看到在田野之上,烈日骄阳之下,辛苦锄地的农夫,心潮起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眼之所见,是农夫的忙碌和辛苦,是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皆来得如此艰辛,高官厚禄又能如何,心怀百姓和天下,才是为官之人最应在意的事情。

兴之所至的李绅继续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透过眼前的景象,不由联想到农夫更为悲惨的境地,是隐藏在丰收喜悦背后的苦涩和酸楚,也许都不敢妄想有朝一日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果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上午8:07
下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上午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