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宾,英语中的“动宾关系”是什么?

【主谓关系】 主谓关系通俗点来讲就是什么东西干了什么 sb.do sth.例:马儿跑.(马儿主语,跑就是谓语) Horses run.(horses就是主语,run就是谓语) 【动宾关系】 动宾关系意思是就是干了什么。举例说明:

动宾,英语中的“动宾关系”是什么?

1、 Following a dog, the hunter appeared.猎人出现了,前面走着一只狗。

动宾,英语中的“动宾关系”是什么?

2、 The hunter appeared, followed by a dog.猎人出现了,后边跟着一只狗。句1中,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与句子主语形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即:The hunter followed a dog.。句2中,过去分词短语作状语,与句子主语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即:The hunter was followed by a dog.扩展资料Seen from space, the earth looks blue.从太空上看,地球是蔚蓝一片。Seeing from space, we can see the earth blue.从太空,我们会看到地球是个蓝色星球。句3中,句子主语the earth与过去分词seen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即:The earth is seen…。句4中句子主语we与现在分词Seeing有逻辑主谓关系,即:We see from space.

顾名思义,动宾结构就是“动词+宾语”,动补结构就是“动词+补语”。要把二者区分开,其实主要是区别开宾语和补语。简单地说,宾语是动作行为支配或关涉的对象,补语是对动作行为结果、状态等的补充与说明。比如: 1、洗衣服 交电费 看书———————“衣服、电费、书”是动作的对象,是宾语。 2、洗干净 交完 看得懂——————“干净、完、懂”是对动作结果状态等的补充。 很明显,第一组是动宾结构,第二组是动补结构。

  动宾,就是指一个及物动词,再加上一个宾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充当的宾语)。
短语的前一个成分由动词充当,起支配作用;后一个成分受动词支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到的人或事物,常用名词、代词等充当,叫宾语。
如汉语中的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路等中的“晚饭、房子、祖国、大局”就分别是“吃、盖、歌唱、顾全”的宾语,二者共同构成动宾结构。
  
英语中的动宾结构与汉语同出一辙,其结构为:

—— 及物动词 宾语

如上述的汉语就可以翻译为同样结构的英语短语:
吃晚饭 have supper (supper 是 have 的宾语)
盖房子 build a house (a house 是 build 的宾语)
歌唱祖国 chant our motherland (our motherland 是 chant 的宾语)
顾全大局 take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into account (the interests 是 take 的宾语)。
  

  

汉语的动宾结构本来就较复杂。如:“晒衣服”与“晒太 阳”是不同的动宾关系,“挖山”与“下山”,“挖山”与“挖 洞”也是不同的动宾关系,“谢幕”之类更是很的动宾关 系。不熟悉现代汉语的人,想必很难理解。

古汉语也是一样。如:“骊姬……饮小臣酒,亦毙。
  ”

(《国语•晋语二》)这个句子的意思,并不是说骊姬(晋献公夫 人)喝了小臣的酒被毒死,而是骊姬使小臣喝下毒酒,小臣因而死 去。是一种使动关系。

不了解特殊的动宾关系,往往误解的文意,或者似懂 非懂。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有一个句子“泣孤舟之嫠妇”,两 本言文对照的《古文观止》竟这样翻译它:

〔误译一〕落下眼泪来那孤船里的寡妇。
  

〔误译二〕可以哭泣孤舟的寡妇。

其实,“泣孤舟之嫠妇”也是一种使动关系。正确的翻译应 是:“使孤船中的寡妇落泪。”那两本书的译者由于不懂得这种 特殊的动宾关系,便译得似通非通,不可卒读。以己之昏昏,焉 能使人昭昭!

文言文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很多。
  如:

① 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孟子•公孙丑上》)(都能凭

借这点使诸侯来朝见自己,统一天下。)

②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

(《尚书》说:上天降生下界民众,为他们设立君主,为他们设立 老师。
  )

③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到达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妻子,赐给他二十 辆车的马。公子重耳认为齐国是个安乐窝。)

④ 吾不知子之有道而诞子,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Q子其 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
  (《列子•黄帝》)(我们不 知道您有道行而i匡骗您,我们不知道您是神人而侮辱您。您就 把我们当作愚人吧,您就把我们当作聋子吧,您就把我们当作 瞎子吧。)

⑤ 惠子相梁。(《庄子•秋水》)(惠子做梁国的相。)

⑥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一位 老妈妈见韩信饥饿,给韩信饭吃。)

⑦ 曰夜思欲报楚王。(《搜神记•三王墓》)(日夜思考想 向楚王报仇。)

⑧ 山中人兮芳杜若。(《九歌•山鬼》)(山中的那个人儿 像杜若一样芳香。)

以上八句,分别表示了八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例①是使动关 系,例②是为(W&)动关系,例③是意动关系,例④是处动关系。 这四种关系出现率很高。例⑤是为(W6i)动关系,表

示作为之 意;例⑥是供动关系,表示供给之意;例⑦是向(对)动关系;例 ⑧是表示像什么,可称像动关系。当然,这些名词术语是可以不 记的,但这些动宾关系都有其特异之处却不可不注意。
  

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人也早已注意到了。东汉人赵岐作《孟 子章句》,对例①所举的句子作注说。• “皆能使邻国诸侯尊敬其 德而朝之。”对例②所举的句子作注说:“言天生下民,为作

君,为作师。”可见赵岐已体会到这是使动与为动关系。宋朝的 林尧叟对例③“公子安之”作注说:“以齐为可安,不复有四方 之志。
  ”可见他已意识到了意动关系。唐朝的道士卢重玄对例④ 作注说:“此见欺怒而不愠者,必以我等聋盲之辈。”所谓“以 我等聋盲之辈”就是“把我们等同于(当作)聋子、瞎子一类人 物”。可见他也意识到了这是处动关系。

但是,古人特殊动宾关系的认识是零星而不成体系的。
  直到 现代语法学建立之后,近人陈承泽才把特殊的动宾关系上升为理 论,给以确切的定义。他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了“致动”

(即使动)和“意动”两个概念。他说:“他动字以外之字(属于 体、相、用者)变为他动,而特含有‘致然’或‘以为然’之意 者,含‘致然’之意时,谓之致动用,含‘以为然’之意时,谓之 意动用。
  ”尔后,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又提出了为(w6i)动 关系的概念。近年,张世禄提出了为(w6i)动关系的概念,本人 提出了处动关系的概念,还有人提出了与动关系、供动关系等各 种新说。这些研究对揭示汉语的复杂的动宾现象,对提高阅读文 言文的能力,是有作用的。
  

特殊的动宾关系往往与词类活用(动化)相关,一般语法书都 把它当作词类活用。其实,特殊的动宾关系与词类活用,是不同 的语法现象。第一,特殊的动宾关系属句法现象,词类活用属词 法现象。第二,动词也可表示特殊的动宾关系,仍然是动词,而 不是词类活用。
  第三,其他词动化,属于词类活用,却不一定表 示特殊的动宾关系。所以,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应该将两者 分幵讨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上午4:13
下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上午4: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