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中国最有名的斗蟋蟀在哪里?

在世界各地有1400多种斗蟋,在我国有30多个品种。我们饲养用于角斗的蟋蟀归属于斗蟋亚科的“蟋蟀”。 蟋蟀正式名称叫“中国斗蟋”。内行一般称之为“虫”,南方称之“赚积”,北方叫“蛐蛐”,其他异名还有:叫机子、促织,王孙,莎鸡,促机,天鸡,灶马,寒蛰等。小小蟋蟀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从古至今,自宫廷到民间,喜好蟋蟀戏者大有人在,以致历史上竟出了几个有名的 “蟋蟀皇帝”、 “蟋蟀宰相”、“蟋蟀相公”,至于民间的蟋蟀粉丝则更难以计数了。

斗蟋,中国最有名的斗蟋蟀在哪里?

斗蟋,中国最有名的斗蟋蟀在哪里?

陶雷先生撰文指出,斗蟋蟀究竟始于何时,已难确考。人们是怎样发现蟋蟀善斗并使之成为一种历久不衰的民间游戏?可以设想有如下几种可能:一是有人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看到自然界的雄性蟋蟀在交配期间,为争夺配偶而展开搏斗,于是受到启发,好奇心驱使他们捉来雄蟋蟀,双双放到一起,因其它们格斗厮杀。二是宫女们或民间小儿在捕捉蟋蟀,放在笼中畜养以解闷的过程中,发现两只蟋蟀放在同一只笼中,就会出现时如仇敌般的争斗,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引逗,从中取乐。比较而言,后一种可能更大。因为自然界的野生蟋蟀交配均是在晚上,人们可以听到雄虫招引雌虫时的鸣叫声,却不易发现两雄争风而搏斗的场面;况且这种场面一般不会出现。这两种可能的共同点都是先由无意间的发现导向有意识的驯养,并逐步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斗蟋蟀活动。也不排除第三种可能,即斗蟋蟀是在斗鸡、斗鹌鹑启发下的有意识发现。由于赌博因素的加入,斗蟋蟀活动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发展,至宋代就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了。

蟋蟀的颜色“以青为上,黄次之,赤次”之,黑又次之,白为下”。但实际上蟋蟀的颜色分别很少,蟋蟀的颜色完全由地土、气候的变动而生出各种颜色。所谓“青为上”的,便是砖石之地产生的刚劲颜色,战斗力自然也雄健多了。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因为它有发声器,这是一种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这时,如果又闯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合理的搏斗。

斗蟋蟀是一种很的游戏

斗蟋蟀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古往今来它以其独有的趣味吸引着无数的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及市井百姓。寻着蟋蟀的鸣声,在被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的宁津,让我们去探寻这传承千年的趣味文化。

斗蟋蟀从出现到普及,其实不需太长时间。一方面斗蟋蟀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本身具有独特的娱乐效果。另一方面,玩养蟋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活动,既无需多大财力,又不甚劳神,只要从野外捉来,稍加调养,即可摆开战场,这比斗鸡走狗一类的活动更简单。随着斗蟋活动的发展,至宋代达到相当规模。

民间关于宁津蟋蟀传说颇多,最有名的有两个。

传说一:宋徽宗的皇后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名叫王敏。王皇后从小饱读诗书,对皇帝不理朝政、整日躲在宫里同嫔妃斗蟋蟀看不下去,多次劝说引来徽宗疏远。不久王皇后得病而亡。她变身一只乌头金翅大蟋蟀,终日在徽宗耳边啼鸣 “夫君醒来!夫君醒来! ”

公元1127年,金兵大破东京汴梁,徽宗被掠往幽州。行至鬲津河畔的临津县(今宁津县),遇到大雨,王皇后化身的乌头金翅大蟋蟀逃出盆罐,跳入路边的草丛中。徽宗见状,凄然泪下,哀曰:“尔等早早逃亡,待到天朝盛世,再让你们拜帅称王。 ”八百年后,宁津蟋蟀称霸中华,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冠军。

传说二:到了清同治年间。当时宁津陈庄的蟋蟀在京城已小有名气。这年,逢慈禧太后生日之际,准备大庆一番。太监李莲英建议增添斗蟋蟀一项助兴,慈禧很满意。于是,李莲英派两个手下贾大鼎和郭老福,来到陈庄选虫子,并叮嘱要选个大的,成色好的。二人到陈庄后,喝斥人们到地里捉最好的虫子进贡。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成色,只记住了“个大的”。当上好的虫子贡上来后,都因“个不大”而没被选中,村民们还挨了臭骂,甚至遭衙役棒打。

村里人决心捉弄一下两个太监。于是他们在地里捉到几只特大的雌蟋蟀,把显示雌性的尾巴剪掉,献了上来。两个太监一见,如获至宝,装进箱里,运回京。没等慈禧寿筵开,虫子便献到了李莲英面前。太后听说后,欲先睹为快,让选两只斗斗看。李莲英把两只最大的放在一起,可几经挑逗,不见相战。仔细看时,才知是两只雌的。慈禧顿时大怒,因扫了兴,更因“雌蟋”与“慈禧”同音,大忌。雌蟋上不了场,影射了女人专权之逆。她以为是两个下人故意耍弄她,便下令将二人下狱。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上午8:42
下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上午8: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