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飞桥隔野烟,《桃花溪》中,“洞”是什么意思?

自晋代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塑造出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花源之后,后世不少文人以此为题作诗,抒发“桃源”情结,如王维有《桃源行》、韩愈有《桃源图》,李白有《桃源》等隔野烟。

隐隐飞桥隔野烟,《桃花溪》中,“洞”是什么意思?

隐隐飞桥隔野烟,《桃花溪》中,“洞”是什么意思?

题主提到这首《桃花溪》,便是唐朝时张旭借陶渊明笔下桃源意境所书写的一首桃源诗。全诗为——

隐隐飞桥隔野烟,《桃花溪》中,“洞”是什么意思?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路过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与小溪,陶醉于此美景之中,便沿着水流而行,欲穷桃花源林。

直至: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于是舍船从这小口而入,进去之后,便发现一个“世外桃花源”。

所以,在张旭的诗里,桃花,渔船,清溪,都是桃花源中出现过的景象,而清溪旁的洞,也同样出现过,它是进入桃花源的一个入口——也就是原文中所书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山的小口。

也可看作是现实世界与理想桃花源地的一个“传送门”吧。

在原文里,陶渊明设置的结尾是武陵人回来之后,沿路做好标记,但后来再去寻找,再也没有找到。桃花源似实似虚,就此隐去。

而在后世,人们也没有再找到这个桃花源地,然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这个桃花源一直存在着,也相信它存在于世间,只是没有找到入口而已。

“洞在清溪何处边”,也反映了人们一种无尽追寻、寻觅的过程。

注: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就是龙 《桃花溪》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的这首诗描写桃花溪,即有意渲染出一种烟雾迷蒙、隐隐约约的环境氛围,形成一种神秘的色彩,从而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和气氛沟通起来。远远望去,一座小桥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如同飞架空中,首先就给人一种虚幻的感受。而面前的溪流似乎和当年陶渊明描写的一样,仍然是桃花夹岸,花瓣终日在水中流淌,进一步将现实的情景与桃花源的意象原型构合起来,倍增神秘氛围。在此情形之下,诗人于石矶西畔向渔人打听,再以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自问作结,结果如何,已不须明言,给人留有无穷韵味。

隐隐飞桥隔野烟了: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出自唐代张旭的《桃花溪》。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下午4:56
下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下午4: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