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句,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宾语前置句,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 《硕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3、介词宾语提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4、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国有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你是问

最基本的判断方法是“比较”。例如:“时不我待”。现代汉语说“时不待我”。“我”是宾语,现代汉语放在述语“待”的后面,文言文放在前面,属于宾语前置。与现代汉语一比较就能发现。一般来说,宾语前置的宾语是代词,常见于否定句或疑问句。状语后置多见于介宾结构状语,例如,现代汉语“在梦中相见”,其中的“在梦中”属于介宾结构,作为“相见”的状语放在前面,文言文一般放在后面,表述为“相见于梦中”。文言文的状语不都是后置,例如“不正眼看他”,文言文表述为“斜视之”,“斜”是“视”的状语,这里并不后置。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都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才能发现的。所以,“比较”才是判断的根本手段。

《齐桓公伐楚》中的宾语前置句:

1、寡人是征(问) 释义:我特来查问这件事。征:责问,追问。 寡人是征=寡人征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岂不榖是为 释义: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 不榖是为=为不榖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先君之好是继 释义: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先君之好是继=继先君之好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释义:(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 未之绝也=未绝之也 ”之“代她。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原文(节选): 《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先秦:左丘明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释义: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背景 原文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选自《左传 僖公四年》。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下午3:57
下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下午3: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