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是什么意思,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假什么意思?

于藏书之家的假假借是什么意思:指借的意思。这句话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假借是什么意思,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假什么意思?

拓展资料: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洪武十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假借义不同于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造字原有的意义,引申义是由原义引发出来的意义。例如“令”, 本义是“命令”、“号令”,可是古人说\”令闻令望\”,\”令”是“善”的意思。“善”是假借义。又如“常”《说文》训“下帬也”。可是又有\”恒\”的意思,那是假借义。又如 “诞”是“大言”、“妄言”的意思,可是又有“诞生”、“生育”的意思,那也是假借义。假借义是否另有它的本字往往不可考。

假借和转注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兹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假借:许慎所谓\”假借\”指\”本无其字\”的假借,就是说,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转注:许慎为\”转注\”的下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并举\”考老\”二字作为转注例.由于许慎对\”转注\”的解释并不是很明确,历来对它的理解众说纷纭,分歧很多.现在学术界通常认为\”转注\”指的是文它兹生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变化导致形体的变化,由此衍生出新的字来.

\”转注\”的原来含义到底是什么,也许是无法得到证实的.所以,尽管文字的兹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我们没有必要把它跟\”转注\”扯在一起,也没有必要纠缠\”转注\”的真正含义.我们只要认识到\”转注\”不是对单个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明,而是字与字之间的一形义关系的一种类型就可以了.

资料来源<古代汉语>自学考试教材

主编:郭锡良 李玲璞

百度直接搜索题目或关键字,可以找到不少文章,文库中资料也很多

试论字与假借字的异同

摘要:

古汉语中有一种“借字”的现象,分为通假和假借,二者都具有借字标音这一共同特点。虽然通假和假借都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字,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本文将对二者间的相与不同点加以论述,其中将重点论述二者间的不同点。更好地区别它们,对它们的本质区别加以较详细的论述也将为中学生文言阅读教学提供充分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

通假字;假借字;区别;联系;古汉语

所谓“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代形声字的大幅度增加为其运用提供了内部可能性,旧的假借法则成为其产生外部力量;“假借”,许慎在其六书理论中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它是在古代汉字字数有限和造字困难等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可见,通假字和假借字,都具有借字标音这一共同特点。在以前,人们不能明确区分“通假”和“假借”这两个概念,更甚者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中也没把“本有其字”的通假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加以区分。比如:“何”假借作疑问代词,“直”假借为范围副词等看成是通假。现在,学术界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称为“假借”了,因此二者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我们也能更好地把它们区别开来。

通假和假借虽然在“依声托事”这点上相似,借音同、音近字表示。但通假和假借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个概念是区别通假字和假借字的重要标志。通假字是在本有其字的条件下,借别字代替本字,不能视为表义,与表义无直接关系,因为其意已由本字代表。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寡助到了极点,连亲戚都背叛他。这个句子中的“畔”就是“叛”的通假字。而假借字的借声表义是在本无其字的条件下,借声表义创造出来的一种类型的汉字,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如“难”,本是鸟名,借作困难的“难”;又如汉语中连词“然而”两字,借用表本义“燃烧”的字形“然”和象胡须形的“而”来表示“然而”之义,创造出“然”“而”两字。是属于文字学范畴内的重要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通假字的别字代替与假字的借声表义加以区别。

从形体上看。通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形体上发生替代现象,本字的形体被通假的字所更换。如“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例中“女”是借字,“汝”是本字,本字“汝”被通假后,为“女”形体所取代。而假借不涉及形体的改变。如“然”字,本来表示燃烧的意思,《孟子》有“若火之始然”,《说文》“然,烧也。”后来假借为指示代词,仍写作“然”,表“这样”之义。如“輮使之然也。”(《荀子》),“然”字假借以后字形没有改变,就如许慎在其六书理论中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除此之外,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而通假字则不能产生新义,如“甚矣!汝之不惠”,这里的“惠”作“智慧”讲,当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从功能和作用上看。通假字以别字代替本字给现代人特别是中学生在读古籍时候造成很大的困难,是继承古文化的一个阻力。因此我们必须要为通假字找到本字才能使文章“怡然理顺”。如果当时把它写作本字“荫”,我们阅读《左传》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困难了。而假借字,是汉字发展的动力,它的出现为汉字开创了新书面,也开辟了借声表义的新途径。如同时也解决了象形字无法解决的造字困难问题。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它“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一般不会造成阅读障碍。比如“果”字, 本义表“果实”,假 借为“如果”。但这两个义早已被人们所熟悉,也不足为怪了,因此不会造成阅读障碍。

从现状和前途上看。现今社会大力提倡汉语言使用规范化,当然不再允许使用由别字代替本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汉字演变史上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具有临时性、偶然性,它只能成为古籍中错别字的“古化石”罢了。而假借字是汉字发展的主要阶段,拥有无限的生命力,具有永恒性、必然性,假借字与被借字都融入了现代汉语中并不断发展。如假借字“须”,是假借了胡须的“须”,现代汉语中,假借字“须”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更有外来假借字的迅速发展,新词日益增加。

除以上论述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对通假字和假借字加以区别。

通假字没有“约定俗成”的特点,而假借字就有这样的特点。例如吹风的“风”字,其繁体字为“”,是假借字,借用凤凰的“凤”表示“风”义。在那时,凤是象形字“”形,也用形声字“表“风”义。后来又借虫名“”来表“风”义。以后,各种字体都写作“”,没有再用“”和“”表义了。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它演变成一个固定的假借字来表义,这样的就具备“约定俗成”的社会性。而通假字却不能用“约定俗成”来衡量,否则,就会把假借字定为通假字,就会使二者颠倒。

另外,通假字的本字与假借字的本字不属于同一范畴。通假字的本字既可以用它的本义,又可以用它的引申义,还可以用它的假借义。如《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另外,“鳏”指古书上说的一种大鱼,《说文解字》说:“鱼也”。假借字的本字,造字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通假字与假借字之间相同点很少,而二者之间的区别却很多,性质完全不同。原本文言文的语言和现代汉语距离就比较大,学生常常感到文言文的学习颇有难度,如果再加上把文言理解混为一谈,缺乏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文言阅读理解上就会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在对通假字和假借字进行区别的时候,不能只根据其中的一点作出判断,而是要综合各方面进行区分从而提高辨别的精确度,也同时为中学生文言阅读教学提供充分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中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文言的能力。

/link?url=qEFTc7aAmVgB0IlClPt1FUshjDSJT52rWMEqfSkX9v3Zp-gVL5kI-1DAoumzERs_XSFabqK5DxpJo61WyUCXLvcZOTKsRd3KF4-voX2PkAO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下午3:02
下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下午3: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