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谁下令修建的,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修长城?

秦始皇修建万里的目的是什么长城是谁下令修建的?

谢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大帝国建立之后,秦始皇乘势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将中国推向了大一统的时代。

公元前215年秦大将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刚刚一统天下的虎狼之师,一举大败敌军 ,夺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远遁大漠而去。然而得胜之师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易攻为守,三十万大军奉旨就地修筑长城。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秦始皇未能一鼓作气灭掉匈奴,停止北伐,而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筑长城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重点防御匈奴等游牧族的内侵

秦修筑的长城,是将战国时期原六国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作为抵御外患的固定防御工事,以遏制匈奴及游牧族的骚扰入侵,保卫北方边防,保障国土安全和边疆人民的生产生活稳定,它对于中原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划定共同的地域

疆域东至海,南至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自西北临洮(甘肃岷县)起,大体循秦、赵、燕旧长城至东北辽东止,筑长城万余里,这是当时确定的中国疆域,疆域内的居民基本上是汉族,秦以后的中国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向外扩张的。注:引范文澜《中国通史》。

三、节省开支的需要

秦始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会算经济账的始皇帝。

(1)匈奴及游牧族 的骑兵大军飘忽不定,来去无踪。而秦军深入大漠作战,则需要数量庞大的骑兵与之相应。要把不善骑射的农夫训练成为具有战斗力的骑兵,就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因此与匈奴长期大规模作战,没有雄厚的经济做支撑,那是不可想象的!

(2)军需补给困难,粮草运输和损耗的费用也相当巨大。当时粮草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史记》载,从中原地区向北方前线运输1石粮草,成本高达192石。成本之大相当惊人。

(3)秦借鉴了战国时期修筑长城的经验。《史记-蒙恬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筑长城,因地形,用险治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长城这种防御工事,将原来的运动战场变固定的防线来阻击入侵之敌,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

其优势是,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获得粮食,而进攻的游牧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在修筑长城同时,‘’用险治塞‘’在主要通关大道上又修筑了坚固的关隘,秦军只要固守长城防线,就遏制了游牧族骑兵优势的发挥。

四、彰显秦始皇丰功伟绩

修筑长城,划定共同的地域,是秦始皇一生干的有利于统一的大事业。有了万里长城 ,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防御匈奴及游牧族的入侵,捍卫了边疆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稳定和国土安全,而且还成为后世历朝历代用来抵御外患,镇守国家北部边疆的重要军事防线。

所以,文治武功的秦始皇才会耗费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筑宏大的,万古流芳的万里长城。

谢大圣邀!

长城是谁下令修建的,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修长城?

处于信息化时代的普罗大众,被视屏霸占了业余时间,垄断了求知的途径;它轻而易举地隔断了人和书本的姻缘,俘虏了人们的身心,头脑里除充斥大量毫无用处的资讯外,并没有增加多少知识,同时也固化了人的思维,限制人的认识能力(当然正面作用更大,没必要详细列举)。

长城是谁下令修建的,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修长城?

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康熙王朝》红遍天,其中康熙皇帝“只要善待臣民,富民强国,百姓就是朕心中坚固的长城,从今以后,世世代代,永远不许劳民伤财,再修长城”这句豪言壮语,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当然也有意无意地嘲笑自战国至明代二千年间几十个朝代修筑长城的举动,认为他们只守不攻,甚至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这就是思维固化的例证。言归正传。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边患主要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秦始皇修长城防御,而不是主动攻打匈奴呢?首先要对比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有那些不同。

一,进化程度一一也即文明程度不同。中原民族最迟自周王朝已进入人类文明的发达阶段,确立了城邦,建立了政府,诞生了律法,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改造自然),至秦已相对成熟和完善。而游牧民族还停留在半信史的部落时代…………。

二,崇尚一一也即崇拜或者信仰不同。中原民族崇尚礼仪,崇拜圣人,遵守等级和秩序,功名求取凭才干、贤孝(读书和修为),财富积累靠勤俭、劳作。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游牧民族崇拜武力,喜好杀伐,只遵从征服同类异族的传统,只要马快、弓硬、刀锋利,别人的土地、金钱、财物、女人都可以据为己有。

三,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原民族占据亚热带和北温带地域,利于农作物生长,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保证自给自足,极端灾荒年份也有丰年的储备和家族乡绅的救济以及政府的赈灾。游牧民族纯粹靠天讨食,正常日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今日有酒今日醉,从不计划和节余,一旦遇上旱灾、雪灾和鼠疫,草枯畜牲死,只有打马南下掠夺中原人民以活命。

四,生活方式不同。中原民族喜静,自上古开始就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开垦,精心耕耘,顾家守业,多数人一生未出方圆几十里一步;你不看,一代代人下来,黄河流域的土地被修整的阡陌纵横,黄土高原的山坡也被铧梨翻成了梯田。游牧民族好动,逐水草而迁徏,流动半径至于千里,走到哪,吃到哪,从不耕耘治理,直到现代,草原的地貌还与上古无异。部落间相互吞并不绝如缕,征服与被征服是家常便饭,没有多少家国概念。

四,对待战争的态度不同。中原民族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言战争,即便开战,也是为了以战止战,争取持久和平;就是人民个体的朴素认识,也是为了他这一代人把仗打完,让子孙后代过上安稳的太平日子。而游牧民族正相反,他们为战争而生,以征服为荣耀,视快马弯刀为生命,战争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五,作战样式一一战术手段不同。中原王朝的军队除一部分守卫京畿外,其余的分驻在边境关口、城镇,为防边将坐大,一般互不隶属,调动程序复杂,也很耗时。主动出击,一是兵力集合困难,二是找不到对手,三是作战工具落后(战车),四是单兵能力不及,五是粮草供应困难。而匈奴人是全兵皆兵,兵民一体,来无影,去无踪,忽藏匿于九天之下,忽出现于阡陌之中,忽聚啸于边关隘口,忽飘散于密林丛芒。总之,中原军队对匈奴军队是攻无可攻,防不胜防。

以上是中原王朝对匈奴人的总体态势。具体到秦始皇,还有直接原因,即匈奴人一直占据着河套地区,直接威胁着帝国首都咸阳的安全,最近处直线距离不足一百五十公里。秦始皇派蒙恬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并修驰道,筑九原城,修长城,都是为了护卫首都安全。而大军追击匈奴,一是秦朝初建,政局不稳,大部分人还没有养成忠于王朝的惯性心理,怕后院起火;二是一部分秦军还在南方讨伐,不可冒然两面作战。三是当时人口有限,草原沙漠即便占领,也得不偿失,无人驻守,大军一撤,游猎者随后跟进。最好的方法就是隔离一一筑墙。

事实上,战国时的燕赵早已筑墙,并不是秦始皇首创。自后各朝代也陆续修筑,规模远超秦,只不过秦二世而亡,历代儒家文人士大夫对其大肆丑化,再加上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修长城就成了秦始皇的暴政之一,一提起长城马上联想到孟姜女,再到秦始皇的残暴好色,几乎成了定论和公议。当然了,自古江山文人捧,千秋功过儒生评嘛。

可是从古至今也有许多学者研究汉匈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当时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草原民族的侵扰,修长城是无奈的选择,比其它方法更经济、也更管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上午5:01
下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上午5: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