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1、“腹有”指饱读诗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2、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3、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简单的讲就是:多读书,气质自然会出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华指的是多彩亮丽,与众不同,清新积极!有句古话:相由心生,满腹经纶的人会因为诗书的陶冶而改变气质!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现代人读书很难达到改变气质!因为现代人读书为了功利不为修养,而且大学里教的都是技术不是精神,所学的东西不能入心,所以只能叫脑有技术必自大!古人读书,都是要体证的,就是说要把书上写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证实,把书里的感情境界要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出来,所以当你证实了一种道理的时候你就上了一个层次,改变跟随着你的进步,由于内心的升华而表现到了整个人的气质的光亮!

意思是诗书文章读的多且深刻理解,那么气质自然变好并且体现出来。这里的“华”有“美好”“升华”之义。

两个方面

本义来说:就是指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因为古时候的书本内容集中体现一个礼字,读书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受书本内容影响,一言一行依书而为,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

后来该句被引申,意思是内涵与外表的关系

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

相反,如果没有内涵的话,不管怎么打扮,都不会显得有气质风度

华:丰盈而实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标准的写照。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这句话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可以算得上是名句了。一个常见的出处是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如下: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当时董传很穷困)次年回长安后作此诗。
  )
另一个出处是所谓的陶渊明一首诗:
仁者乐山山如画,
智者乐水水无涯。
从从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细雨朦胧小石桥,
春风荡漾小竹筏。
  
夜无明月花独舞,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资料:《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多数资料认为这一名句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认为出自陶渊明的则寥寥无几。
  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应该出自苏轼。原因有二点。
其一:从两诗的比对来看。从诗的文字水平和思想内容以及众多古书所载来看,前者是苏轼所作,是确凿无误的。而第二首诗的风格虽然也想学陶渊明那种恬淡的风格,但是文字水平和陶渊明有明显的差距,显然是后人所作来假托陶渊明之名。
  
其二:陶渊明生活在苏轼之前,假如此句果真是陶渊明所创。那么苏轼应该不会随便引用的,就算引用也会被别人指出来的。因此从另一面也证明后一首不是陶渊明的真作。
好在他们俩不生活在同一时期,好在他们那时候没有网络,好在他们都不需要自我炒作。
  要是换在今天,恐怕早就分了挺苏、挺陶两派粉丝,轮番PK。最终是口水大战三百回合,还不知道能否分出胜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5日 上午4:56
下一篇 2022年5月25日 上午4: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