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

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泛爱众而亲仁出自!。” (《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大概“恕”字可以吧?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诉子贡一个行事标准,就是用自己的好恶来衡量别人,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都是一样的,自己不喜欢的别人肯定不喜欢,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别人肯定也不愿意,比如挨打,都知道不是好事,没有人想挨打,(别提黄盖,人家是为了抗曹大局。)自己不想挨打,那你就不要去打别人。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只有人人达到“仁”的境界,社会才会和谐,人间才能春风徐徐,温情怡人。“仁”就是“爱”。正像一句歌词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变成美好的人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告诫人们,所谓的“仁”实现起来其实很简单,只要每个人都不再逼迫别人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自己与别人打交道时设身处地想一想,及时纠正过分的行为,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多多去做别人乐意接受的事情,也就是多做好事,多多行善,那么“仁”就可以实现了。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

道理确实很简单,比如你不愿意自己的麦子被践踏,那你就不要践踏别人的麦子 ,你不喜欢丢东西,那你就不要去偷别人的东西,你自己想活的平安快乐,那你就不要去伤害别人……人人都能检讨反思自己的行为,大家都相安无事,最后皆大欢喜。那么孔子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我认为效法的人肯定是有的,毕竟两千年来《论语》一直是学子们的必修课,谦谦君子大有人在,“悲天悯人”的善人肯定不少,如刘备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不法分子”还是有的,因为它跟某些人膨胀的“欲望”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

这些人在利益面前,会把圣人的遗训抛到了脑后,如地主盘剥穷人,强盗打家劫舍,小偷小摸伺机作案,“村霸”倚强凌弱,流氓欺侮妇女等等,在万恶的旧社会里,善良的人们如待宰的羔羊,要养活一大批不劳而获的贵族阶层,要统治阶级去“仁”就是一句空话,他们只要劳苦大众去“仁”,便于他们的统治,而他们自己,一旦受到威胁,就会撕下虚伪的面纱,从来不去考虑什么礼义廉耻和仁义道德,更不会考虑人民的感受 ,在他们眼里只有权利和富贵。

在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要认真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每一个公民都能认真遵守法纪,奉出一份爱心,大家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5日 上午11:51
下一篇 2022年6月15日 上午11: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