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悌,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众所周知,是十三朝古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王朝拟建都于洛阳,比如西汉、北宋等,不少对这些历史也许并不陌生。然而,如果说清朝末年,太后也曾打算洛阳,你会不会觉得很吃惊呢汪文悌?

汪文悌,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汪文悌,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汪文悌,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话说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其来龙去脉,被记录在当时河南知府文悌的一卷文书中……

汪文悌,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河南府治所在洛阳,知府是文悌。慈禧通过河南省长官给文悌下命令,让他在洛阳勘察地形,修建行宫,以备临幸。《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就是文悌实地考察后写给省里的禀文。

在禀文的开始,文悌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在省城,宪台(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当面给了他指示,并交给他一封密函,让他“谨读诵知”。

这名宪台在京城时,曾受到朝廷五次召见,离开京城时又当面接了懿旨:“近时各国连衡谋我中国,终有难于忍让之时,京师密迩海口,诸军不敢轻言开战,彼得乘势要挟,诸多牵制碍手,近有人奏,洛阳形势完固,欲令尔等借修万寿宫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宫一所,预备临幸等因当由。”

说白了,慈禧之所以想迁都,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为了不走漏风声,她提出“借修万寿宫为名”在洛阳悄悄修建行宫,可见已经过深思熟虑。

对慈禧的想法,其实这名宪台并不支持。他说:“河南七省通衢四战之地,若迁都于彼,恐非久安万全。”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来,洛阳也不安全,还是别往那里迁都了。

听了这话,慈禧很不高兴,耐着性子解释:“非欲迁都于洛阳,不过为暂时之计,使前敌能战可和,免为京师牵制。”嗯,朝廷没有想迁都洛阳,这只是权宜之计。你作为臣子,别说那么多话,赶紧把行宫建好就行了。

这一次,宪台明白慈禧心意已决,只好遵命。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河南知府文悌。

文悌心里也明白,自己遇到了麻烦事儿。

文悌何许人也?简单地说吧,因为质疑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文悌被贴上了“保守派”的标签,并被视为慈禧的心腹。

根据《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中的记载,宪台让文悌悉心勘察,弄清六大问题:何处地基可建行宫?四境之外有何险要之地可以据守?本地储蓄若干?何路可通饷运?修工木石材料由何方取用?如何筹款修建?等这些问题都议妥了,再向朝廷奏明。

文悌知道这活儿不好干,也不想担责,就提出让朝廷“派督工大员来豫兴修”。结果朝廷谕旨“兴此大工,若一播扬,恐敌人先我而至,必须慎之又慎,密之又密”。意思是此事不宜张扬,免得敌人知道,你也别往外推了,赶紧好好干吧。

“文悌推辞不掉,只得选派人员,按要求开展勘察工作。这些人员包括嵩县知县郭建皋、洛阳举人张青莲、汜水县贡生牛春龄,还有河南营恭将黄正臣、河南府幕友分省候补知县徐炳麟、监生何墉基等。”吕土旺说,与此同时,文悌还打着续修《河南府志》的旗号,让各县学教官选拔熟悉当地情况的生童(指生员和童生),交给他们具体的踏勘项目,让他们收集相关材料。

文悌是个聪明人,其间有人问他,朝廷是不是有迁都之意,他都瞒了过去。

众人报上来的材料,文悌会一一过目,亲自审核。他还派人到周家口、正阳关、淅川丹江、茅津渡、沁河等地勘察水路情况,这样经过数月,终于完成任务。

最后,文悌将勘察的“府境形势险要大略,绘画成图六幅,另缮写图说一扣”呈报上去,在禀文最后所附的《河南府属舆地全图说》中,文悌简要介绍了河南府及其所属洛阳、偃师、孟津、巩县、新安、渑池、永宁、宜阳、登封、嵩县十县的情况,签署日期为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这么说吧,可以把这看成一份迁都洛阳的“可行性报告”。这份报告中,文悌从建材、钱、粮、工匠、地理位置、工期、物资转运等方面一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文悌是不赞成迁都的。这不仅因为修建行宫难度太大,更因为“我能往寇亦能往”,为避乱而迁都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产生极大危害。

比如,文悌就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朝廷让河南省筹款修建,文悌根据当年乾隆重修中岳庙的花费,算出需要白银120万两。只有将本省每年上解户部的“漕折、漕项、京饷”等截留三年,将每年解往山东的“船料银”、解往山西潼关的“仓银”截留十年,才能筹得这笔款项。

(芋头)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8日 下午10:46
下一篇 2022年5月28日 下午10:47

相关推荐